• 地名:中山公園

 

當地實際拍攝的圖片

   

 

 

  • 作家作品摘錄: 

楊翠〈借暮色溫一壺老人茶一九七零年代台中城市記憶〉:「當年我們總是笑稱,如果做對,女中對一中,而自由路就對育才街。每個女中學生多少會有一個兩個或更多個一中朋友,不過沒幾個人敢在育才街多走幾步,見過大半在其他地方:台中公園幽深清瀾,適於緩步漫談;圖書館緊臨公園,溫書可以,竊語也行;站牌也是一個好所在,等車不再只是等車,它成了彼此不落言詮的一種守候,在站牌下閒閒談笑,送走一班一班過路公車,迎來一朵一朵新亮街燈,在日頭的最後溫亮中相送,擷走這臨去的暖熱,然後回到自己家中,借它溫一壺茶,配幾頁小品。」以上內容節錄自內文,內容描述1970年代的台中市的樣貌,為台灣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楊逵的長孫女楊翠,以高中時期甫從城市邊緣進入繁華台中市區的青春之眼,寫出在那個年代一個女高中生移動於揭示中的青春回憶。

林婉瑜《鬧區中划船》建於西元1903年的「中山公園」無人不知曉,在地人稱它「台中公園」,是台中市唯一自日據時代建設的公園,也是中市面積最大的公園。它位在公園路、自由路二段之間,也恰好介於「一中」、「一廣」兩個熱鬧商圈之間,十多歲時,我為了在一天內逛遍兩個商圈,經常步行穿過這裡。位於公園內「日月湖」中央,白牆褐瓦之湖心亭,1908年興建以來維持古樸原貌,是市定古蹟。我曾和一個男孩在亭內觀看日月湖上划船的人們,開放空間中隱密談話的微妙氣氛,加上湖水粼粼,加以月色昏黃,害我誤以為是愛情。世界上有那麼多為戀愛而設置的場景,使人產生許多誤會。時至今日我以為,愛情唯一的魔術在於「相信」,如果破解了這魔術,愛情只剩下可笑和荒謬。大學時的男友,有次怯怯縮縮地說要去公館,語氣之奇怪態度之曖昧讓我起了懷疑,「去公館做什麼?」「法文班同學聚會。」更怪了,我和他屬同一個法文班怎不知聚會一事,「幾個人聚會?」「嗯……嗯……兩個人。」原來,是他和另一位年輕貌美女同學的「兩人聚會」啊。掛斷電話的瞬間,困擾我已久的乾眼症不藥而癒、頃刻淚如雨下,愛情的「相信」破碎了;其實更傷感的是,我怎愛上一個謊都說不好的笨蛋?如果想和誰產生愛情的幻覺,建議選擇非假日時間帶對方到公園內走走,人潮不多的台中公園確實十分雅致、清麗,蓊鬰林木幽綠湖水的幻化下,平凡的日常對話會變得神秘、隱喻重重,催化主角往愛情靠近。或者,租用一艘藍色小船,體驗雙手操持木槳划船的雅致,在鬧區,竟有這麼一座公園一座湖,提供輕舟划行的體驗,坐進藍色小船,便可無視市區的車水馬龍人聲吵嚷,享有一段「波光豔影心頭蕩漾」的寧靜水上時光。太狡猾了,這裡處處皆是為戀愛而設置的場景,想不迷醉都不行

寫詩十餘年後,我以母親身份寫的詩,數量漸漸追上了情詩。

07年《剛剛發生的事》出版時,瘂弦在電話中告訴我:從母親身份書寫育兒心情之散文多見,過去的新詩也有觸及這主題的,但數量上、廣度上還不足以構成景觀。《剛剛發生的事  輯八  隱形的小孩》中,我將懷孕心事寫成《隱形的小孩》:「最開始他只有/一公分大,喜怒哀樂也只是一公分」;生產過程寫成《誕生》:「你睜眼張望世界,若有所思/第一句哭聲穿透凌晨時分/這個房間、這個早晨,彷彿有所領悟//這些圍繞你的人/你的注視,使他們重新誕生一次」;哺乳經驗寫成《容器》:「乳房是形狀特殊的容器,餵養你/(……略)裝載著你/心,是巨大的容器」瘂弦認為相當特別,且期待我在詩集出版後持續經營這個題材。最近寫成的新作《是夜》,靈感來自哄孩子入睡的經驗:「讓睡眠收線把你釣進大海般黝暗,廣闊的夢域/隨便你要在珊瑚礁上蓋哪種夢的城堡/簡陋或結構複雜的夢都可以/(……略)你可以在白晝疆土上蓋座城堡/隨便你用積木還是破碎難懂的嬰兒語言做材料/可以在沙地上蓋城堡/用濕泥或各種傻氣的表情作材料」累積至今,將近百首為孩子創造的詩,沒有範本可供參照,創意都出自我和孩子相處的獨有觸動

儘管如此,我仍最喜歡自己的情詩。雖然「愛情」的主題處處可見,情詩一點都不希罕,但,因為「相信」而使得平凡轉化為魔幻的那一刻,怎有人忍心讓那些時刻破碎呢?

米羅‧卡索〈擬大長今遊台中公園〉

長今取湖心亭來安放心情
雖然波光粼粼
倒影仍在
為歷史顫抖

長今的呼吸柳條長長
折幾枝燃幾枝
讓煙霧駕著小舟
渡到彼岸求祕方

長今需要白玉磁碟三只
一只放太陽餅
一只放老婆餅
一只讓它空著

長今不願瞧見天空皺著眉頭
俯拾水中的藻草
舀起一湯匙的水
倒入自己的眼眶裡

長今果然看清楚了
這明亮的湖光城色中
有一棵日本親王親手種植的樟樹
也在為歷史顫抖

 

摘錄自路寒袖主編〈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───行走的詩〉

張默〈參天古樹擁日月──臺中公園速寫〉

話說1949年7月某一大暑天

我首次看見你在日月二池的陪伴下

顯現十分怡然自在疏朗的身影‧‧‧‧‧‧

(本詩摘錄自〈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───行走的詩〉,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、實體書店購買閱覽)

  • 現今實際地景狀況:

實際走訪台中公園,發現其占地廣大,與一般的公園截然不同,裡面還有一座日月湖,幾座復古式的橋。在陽光溫暖的下午,站在橋上望著湖面,陽光照映著波光粼粼的湖面,湖旁樹木眾多;也有大量的白鴿棲息於湖畔,偶爾成群飛起,形成漂亮豐富的自然景色。以往為台中地標的湖心亭,便建於湖旁,大量的白鴿站立在湖心亭的屋頂上,從遠處觀望,十分有意境。湖上有人划著小船,看上去十分愜意;有人餵食鴿子,鴿子便聚集在道路上,與人相當接近。在公園的小道路中,兩旁皆有大樹遮蔭;走在公園湖旁,可以體會到在喧囂的台中城市裡所保有的自然環境,體會著綠地的氣息。能在城市中有這麼一片廣大的公園,十分難得。

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,興建於日治時代,佔地約32,889坪(包含日月湖約4,100坪),位於北區新興里。1999年4月17日,臺中市政府將湖心亭定為市定古蹟,並常在公園內舉辦活動。

台中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,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(砲台山)亦為台中古名「大墩」的發源地,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。

1900年台灣總督府於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,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,並規劃公園設施,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,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此地(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),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「瑞軒」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,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、原大墩街東北端的砲台山(東大墩孤丘)為建地,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。1903年10月28日落成啟用,初名「中之島公園」,公園初期尚無台中地標-湖心亭。

1945年二戰後,更名為「台中公園」。1947年改名為「中山公園」,池亭也被更名為「中正亭」,第一橋改名為「中山橋」、第二橋改名為「中正橋」。2000年4月恢復原來「台中公園」的名稱。

(引用自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臺中公園)

在台中公園可以看到了湖心亭、望月亭、更樓、放送頭和思恩堂等,那裏也有許多紀念碑,如:抗日勝利紀念碑、昭忠碑、銅像紀念台和孔子像,台中公園是一個非常寧靜的地方。白天時,也可乘著小船沿著湖心亭欣賞日月湖風光。2003年時台中公園也曾是台灣燈會主燈「吉羊開泰」的所在地。

台中公園分別是由公園路、自由路、雙十路和精武路所圍成之地,公園北方有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中興堂,因為在一中商圈附近,所以晚上有許多人到此散步聊天。

有一座平躺在地上的石製鳥居,上頭的刻字看不太清楚。

  • 其他(其他數位系統介紹、歷史事件、自己的故事等):

1900年 : 日本人在台中進行市區改正計畫時,規劃設立公園綠地

1903年 : 市區改正工程開始動工,台中公園也在台中地方士紳的集會下決議籌建

1903年 : 10月28日興建完成,名為「中之島公園」,佔地約32,889坪,尚無現在的湖心亭

1908年 : 建造現今的「湖心亭」,在當時有「雙閣亭」、「弘園閣」、「香閣」之稱

1945年 : 二戰後,更名為「台中公園」

1947年 : 改名為「中山公園」

1999年 : 4月17日,臺中市政府將湖心亭定為市定古蹟

2000年 : 再度改稱「台中公園」

 

心得感想 :

這次報告,組員們一起騎機車到台中公園;在台中城市中能置身於如此廣大的公園,讓人驚訝。走在公園裡,到處都可看到來公園休憩的人群,在大樹下下棋的老人、在湖上划船的人、餵食鴿子的人、四處漫步的民眾等。跟外圍繁忙的交通隔絕,沉浸在公園的風景中,就如楊翠所說「適於緩步漫談」,時間的步調慢了下來,與外面流動快速的馬路形成明顯對比。在準備離去時,也在看一眼台中公園的綠意,是個在台中難忘的地方。

他組(chinese201four)插註: 1900年台灣總督府於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,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,並規劃公園設施,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,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此地(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),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「瑞軒」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,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、原大墩街東北端的砲台山(東大墩孤丘)為建地,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。1903年10月28日落成啟用,初名「中之島公園」,公園初期尚無台中地標-湖心亭。

湖心亭位於台中公園之日月湖內,不僅是市定古蹟,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徵,也是台中市政府的府徽意象來源。日治時期有「雙閣亭」、「弘園閣」、「香閣」之稱。開園之初公園內僅有草棚式涼亭一座,為第一代池亭。1908年10月24日,第二代池亭是為了在臺中舉行的「台灣縱貫鐵道全通式」而建,做為鐵路開通的紀念建築物。湖心亭經多次修建,於1985年修繕時,屋瓦改為鍍鋅鐵皮瓦,表面漆以紅色油漆。台中市政府於2007年10月19日再次整修,經古蹟修復委員會討論後,恢復至銅瓦時期的赤銅色屋頂。

心得:湖心亭為一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中還參雜著一絲現代感,亭前立著一個碑,碑上刻的是關於湖心亭修復的歷程,從亭中望出去,整片湖水環繞的感覺顯得我們所站立之處像一座孤島,以這座孤島為視野的出發點,湖中烏龜、魚兒,湖面水皿,在到湖上飛舞的蝴蝶、麻雀、燕子……不怕生的牠們顯然已經習慣群眾的圍觀,泰然自若地從湖中探頭抑或圍繞人群翩翩起舞,被大自然包圍的感覺格外輕鬆,佇立在湖心亭中,明明幾步外就是喧囂的街道,卻依然神奇地感受到一股隔絕的寧靜,也許,這就是湖心亭專屬的魔力。

(189第10組):在台中公園坐落著一座鳥居,但他的特別之處是:他是倒在地上的。這是世界級的古蹟,因為你幾乎沒辦法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上找到另外一個傾倒的鳥居。 日治時期時的舊台中神社就在現在的台中公園,後來新神社蓋好(今台中忠烈祠)後,舊的就被拆掉了,舊的石製鳥居因此也被拆掉,直到了2000年的時候,台中市政府才在整建台中公園找到了舊的鳥居,但是因為已經遺失了兩根梁柱所以只好用現代的石材再補給它,重新拼接起來的鳥居雖然完整了卻無法站立,所以就創造出了一個橫躺在地上的鳥居的奇景。

比起在街上瘋狂購物,我更喜歡悠閒地散步,第一次到台中公園就愛上它了哈哈哈,因為他真的好大喔,可以無限散步,新竹光是要找到公園就很難,這種有湖的公園就更不用說了。 走進湖心亭,裏頭空間雖不大,去可以清楚地欣賞到在湖裡湖面優游的魚、烏龜與鴨,抬頭便可看見一大群的鴿子,當他們低空貼近湖面在快速飛過頭上,那種震撼感,可能因為自己本身是讀動科,對動物有極大的興趣,光是用神奇、奧妙是不夠形容的,我想那是一種心的感受,是一種會讓我更欽佩動物的上癮的感覺。 亭外有棵不起眼的柳樹,靜靜地將它的枝條垂著,垂進湖水裡,一種無比的寧靜悠閒感,雖不起眼,但這就是它的特色吧,靜靜地帶給人舒心的感覺。

我對於台中公園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,因為這次的地景調查才有這機會再次造訪。但是說真的,其實剛看到湖心亭的時候,內心有些失望,怎麼樣就覺得它只不過是建在湖上的一個亭子罷了,難以想像這是當時一位日本親王來這歇腳的地方。也許是我們去的當天,許多人在那裏散步聊天拍照等,於是沒能體會出一種優閒寧靜的氛圍。

至於望月亭,這座建築物的故事隱含著一種時代變遷的意義,在改朝換代的時間洪流中,幸運地留下來給人們做紀念。坐在庭中望著遠方的夕陽和雲霞時,在心中會漸漸地浮現一種莫名的惆悵。這種寄情於景的感覺,似乎在好多文人作品中能發現。雖然當時無法「望月」,卻有「懷遠」的念頭縈繞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