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地名:光復新村
- 關於此地景:
- 位於臺灣台中市霧峰區坑口里,其歷史可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,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,為了防止戰爭時一次就將政府機關摧毀,因此推動「疏遷計畫」,把台灣省政府遷到臺灣中部。1956年於霧峰建立的光復新村成為二戰後台灣第一個新市鎮,作為省府員工之宿舍,次年於南投市建立中興新村。
-
光復新村為省政府教育廳、衛生處、印刷廠員工的眷屬宿舍。資金為美援提供,並由當時的建設廳副廳長劉永楙到英國考察,帶回最新的「花園城市」設計概念,將工作、居住區合一,設計低人口密度、高比率綠地的生活空間。住戶最多時達四百多戶,內部公共設施完善,有學校、公園、市場等,環境清雅,街道整齊。村內具有台灣第一座雨水、污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,在台灣的都市建築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。
九二一大地震後三年,居民再度意識到閒置宿舍再公共化的價值,希望以社區生活博物館,引入藝術家的文化創意,讓光復新村脫離「省府宿舍」的宿命,轉化成與地震博物館相互輝映。然而,精省後的「光復新村」分屬中央各部主管,計有財政部、衛生署、教育部,使得管理與再利用均不易推動,同時,在法令限制下,社區居民也無法對自己的居住環境做出變更,生活環境因此更加惡化。目前臺中市政府已進行專案修繕,提供70個單元,作為「青年創業基地」。
- 作家作品的描述:
光復老樹/林德俊
你是住在村子裡
最老的居民
未曾到過什麼地方‧‧‧‧‧‧
後記: 擁有「臺灣第一村」美名的霧峰光復新村,前 身為省府員工眷舍,歷經大地震、拆遷危機、 街區沒落,在有志之士奔走下,終以「文化景 觀」保存下來,活化再生。老樹和老屋相伴, 散步其間街巷,心頭浮起一份安詳,彷彿遇見 了村落的靈魂。
(本詩摘錄自〈文化臺中〉,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、實體書店購買閱覽)
臺中的文學溪流/蘇紹連
摘錄自路寒袖主編〈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───行走的詩〉P292-297
方群〈光復新村〉
在歷史的回聲裡我看見你們凌亂的腳步,翻過
一座座燃燒的山頭,穿越
一道道熾熱的壕溝,坐下來‧‧‧‧‧‧
(本詩摘錄自〈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───行走的詩〉,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、實體書店購買閱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