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中文學館入口】
  • 地名:臺中文學館
  • 關於此地景:

台中文學館設立便是要保存與發揚台中文學,而在老屋活化的風潮中,台中文學館本來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,至今已有80幾年的歷史,在尚未成為文學館之前,處於廢墟狀態,直到台中市政府,與負責施工的建築師、景觀設計師整理與活化,使得這古色古香的場域裡,新穎的日式木造建築旁有著斑駁的磚牆,留著歷史與時間累積的痕跡。

  • 作家作品的描述:
  • 寫作中區-<臺中文學館>

隨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,很多縣市開始興建文學館,一來保存前人的文學創作,二來借由在文學館的展覽,讓世人了解前人的創作,使得他們的創作能代替這些已故、凋零的作家們,繼續活在是人的心目中,也使文學作品,不會消失在歷史的巨流河中,最後埋沒而消失。

  • 參見臺中文學館 / 柯彥瑩

00

一九四五年,歷史失身

他們就要離開了。熟稔的

呢喃潛伏在第五市場‧‧‧‧‧

此詩的靈感源自於〈在喧鬧的市井裡寫詩 謝文泰和他的「臺中文學館」〉。臺

中文學館的主體性,是由不同的主題設計所綜合呈現出來。詩中「01」對照「紅

門老牆」、「02」對照「爬格子牆」、「03」對照「曲水流觴」、「04」對照

「墨痕詩牆」。

(本詩摘錄自〈文化臺中〉,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、實體書店購買閱覽)

 

摘錄自路寒袖主編《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──行走的詩》

林武憲〈一個好所在──臺中文學館〉

日本時代的舊宿舍

留落來

百外年的大欉榕仔‧‧‧‧‧‧

(本詩摘錄自〈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───行走的詩〉,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、實體書店購買閱覽)

  • 實際地景情形:
【走在園區內,雖然許多展館並未開放】

除了保存以外,文學館最重要也是發揚文學創作,現在圖片取代了文字,影視取代了故事,越來越多人不讀文學作品,然而就如同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,就需要一張設計周全的設計圖,沒有文字的構思,就沒有影像的創作,許多影視作品的起頭,就需要文本來建構。

 

【設計特別的圓形狀指標】

況且看影視作品,雖然帶給觀眾視覺上的饗宴,卻無法帶給觀眾任何情節的想像,但文本則不同,文本沒有像影視在視覺上的刺激感受,但當讀著文字敘述,腦海裡便會將敘述轉化為畫面,接著好像是自己在腦海裡演一部電影,這時已經不是在閱讀文字,而是在藉由讀到文字去,想像出許許多多的畫面與場景。

 

【斑駁的紅磚牆與指標】
【每棟日是木造建築,就是一座場館】
  • 實際地景狀況:

在日治時代原為警察宿舍的台中文學館,除了擁有整排的檜木香作為特點外,最大的賣點便是80年以上的老榕樹。台中文學館裡的老樹,大多還是以榕樹居多,榕樹木質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,無法與園區內木造房屋所使用的檜木相比,但生命力強盛,甚至在高樓樓頂都能看見榕樹的存在,由於會影響大樓結構且孳生蚊蟲,頗不受歡迎。

【文學館理的老榕樹】

 

不過老樹中有就有其價值,除了乘涼外,就是帶來時間的回味感與生命力吧!在走在木棧道上,觀看一旁的老榕樹,發現一個奇景,這就是被包覆的時間。

 

【被包覆的時間】


被包覆的時間,這台腳踏車應該是很久以前被停在了榕樹旁邊,或許是車主忘記了或者發生什麼事了,腳踏車便忘記移走,久了榕樹氣根包覆了它。而這景象帶來的震攝與譬喻:這腳踏車是往事,不斷生長與增加的氣根是時間,流逝的時間證包覆著往事,直到往事不見。或許許多往事,都會像這腳踏車一樣,漸漸的被時間抹去而消失。每個人都會受到這景象而震攝,就試著去譬喻這景象所帶來的震攝吧!

 

【屋頂特寫】
【一間展館,照片中為余如季的攝影展】

有空,就來台中文學館走走,若是覺得已吸飽文學墨水,還可以去附近的林之助畫室,接受藝術的薰陶,若是走累了,到附近的第五市場,吃吃市場裡面與周圍的傳統小吃,這將會是吸收文學與藝術的養分後,又滿足口腹之慾的一天。

 

【文學牆與造景】